1、动能来自哪里
只盯着财务报表去做研究,欧博官网理解不了以下两个现象:
2024年,小米集团的空调销量同比增长了66%,冰箱销量增长了48%,洗衣机销量增长了65%,智能门锁增长了39%。
卢伟冰透露,小米手机2024年全球出货量增加2350万部,总量达到1.7亿部,同比增长16%。
小米的空调、冰箱、洗衣机、智能门锁的产品力不错,性价比可以,但它们会在2024年一年间发生质变,产生显著强于同类竞品的竞争力吗?
显然不可能。
小米的这些产品,现阶段都是代工,说句不好听的是贴牌货,且大多同质化严重。你不能说小米的产品力优于格力、美的、海尔许多,那么销量暴增,唯一的解释就是,小米品牌力的大爆发。
相应的,目前手机市场格局稳定,手机新品的性能过剩,同质化与冰洗产品相比不遑多让,消费者主动换机的意愿不高。在这种情况下,小米手机销量大涨,显然是抢占了其他厂商的份额,欧博同样只能归功于品牌力。
品牌力这个东西,很虚,不容易观测,至少在财务报表上体现不出来,需要对市场一定的敏感度。
2、品牌的爆点
品牌的爆点,来源于什么?
显然是造车。
2024年,第一次造车的小米,只用了短短8个月,就交付了13.5万辆。
这一成绩有多夸张呢?
如果把所有新势力,达成交付10万辆的成就用时做一个排序,那么小米只用了230天,排名第一。拥有华为的强悍品牌力加持的问界,用时449天位列第二,比小米用时足足翻了一倍。第三的极氪用时548天(不算严格意义的新势力,因为有吉利的成熟造车经验做背书),第四和第五是理想和小鹏的708和998天。
也就是说,除小米外,一个新势力造车要放量,至少2~3年起步,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。
但小米超脱了规则约束的范畴。
2024年年末,当雷军喊出2025年要交付30万辆汽车的时候,所有人都已深信不疑,而这一目标大概率超额完成。
SU7+YU7的双车型一起放量,欧博娱乐到2025年年底做到月交付5万机会很大(4万+1万)。那么2025年月均交付至少在3.5万左右,全年合计销量42万辆,同比暴增200%。
只要能看到行业趋势的人,能看到当下小米汽车增长动能的人,对小米汽车的增长都抱有十足的信心。
三年以后,到2028年,小米年交付100万辆不是梦,“只”需要年化增速30%即可。100万辆车,对应2400亿左右的新增营收,加上其他业务条线的增长,相当于3年时间再造一个小米,营收年化增速26%以上,利润增速轻松30%以上。
3、智能家电工厂
通过造车,提升品牌力,并间接为手机、IOT业务赋能,拉动了手机和IOT产品的销量增长。
这有点儿像我们之前分析一些互联网案例的时候,经常提到的“飞轮效应”。
当其他厂家还在卷外观,卷技术细节时,小米在洗衣机和空调市场,至少发布了两个极具创意的单品:双分区洗衣机和上出风空调,且全部在市场上掀起了讨论热潮。
通过一些细节的调整,站在用户的角度出发,小米成功在细分市场创造出了爆款单品。
雷军显然是尝到了甜头,欧博allbet意识到智能制造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,根本不像之前大家认为的那样有那么高的门槛,空调和冰洗等市场也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红海。
所以,2024年11月,小米第一家智能家电工厂在武汉光速奠基,占地面积高达700多亩,规模宏大。智能工厂一期是做空调的示范工厂,目标为实现设计、研发、生产的闭环。
项目规划的重要节点:2025年5月厂房建筑封顶,进入精装阶段;2025年11月,项目竣工验收,进入量产阶段;2026年,智能工厂实现大规模量产。
以上目标的实现,在已经拥有大规模造车经验的小米看来,有任何难度吗?
而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,小米在IOT智能家电领域将一举摘掉“贴牌”和“代工”的帽子,正式走上牌桌。
2024年小米的IOT业务的总营收大概是1000亿,在智能工厂的加持下,未来三年达到25%的年化增速和玩儿似的。
4、老板亲自做IP
老板亲自做IP最近成为一个风潮,余承东、周鸿祎、俞敏洪、魏建军等,都在下场做IP。
而这股风潮的引领者,显然是雷军。
雷军是看到了创始人IP的趋势,然后下场跟随趋势,还是说他本身就代表了趋势,引领了趋势?
不好说。
但有一点是确定的,雷军身上有一种其他大多数人没有的东西,网感。
网感听起来有点儿玄乎,但他真实地存在于一些人的身上。
雷军的个人特质,正好与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潮流完美贴合。
比如:
追求性价比消费的潮流(消费降级后,性价比消费的地位凸显);
真诚面对大众的潮流(真诚是最大的必杀技,雷军正是最重要的,真诚式公众人物的代表);
提供正向情绪的潮流(成为众人的篝火,持续地温暖大众,提供正向的情绪价值,而不是消耗大众的情绪);
不让好人吃亏的潮流(胖东来的爆火,也暗含了这样一条线索,不让好人吃亏,东来被大众归类为好人,包括前一段时间农夫山泉和娃哈哈的骂战,也是走同样一种叙事,娃哈哈被定义为好人,而雷军显然也被大众归类到了“好人”的行列)。
雷军的行为方式完美地符合打造创始人IP的准则:内圣外王。
就是内心里坚定地认同一件事,并且相信自己在做一件很牛的事,同时又让别人相信。
雷军早年接受采访时,主持人问他,你是怎么把产品打磨得这么好的?
雷军回答,我想做一个中国人自己的产品,这个产品,不存在坑蒙拐骗,它就是一个便宜的,而且好的产品,让“中国货”这个词在小米这个品牌上,重新定位。
雷军这么多年,是不是一直在践行这样一种价值观?不做奢侈品,只打造一个品质中上的,同时又兼具性价比的产品。
正如小米招股书中所说:许商业以敦厚,许科技以温暖,许大众以幸福。
现在很多人想买一件工业品的时候,小米的产品也许不是最优解,但一定会进入备选清单。
这就是小米集团最近发展动能的来源。
雷军的人设显然是成功地立起来了,而这个创始人IP,将会给小米带来什么?
刘润最近总结的观点,我觉得很有价值,他说:做创始人IP,你会获得一个你拥有的,免费的,重复触达用户的机会。
所谓拥有,就是不需要经过其他人的许可,随时随地推送内容,想发就发,脱离了其他媒体的钳制,比如某帝对车圈流量的把控;
所谓免费,就是这个自媒体的使用,不需要任何的费用。属于私域的流量对于小米来说是完全免费的,大家知道公域的流量是很贵的,且效果不一定好;
所谓重复,重复可以形成习惯,重复可以建立信任,雷军在自媒体的重复显然是获取信任非常有效的方式;
所谓触达,大家设想一下,同样是做汽车,王传福、李书福想要获得第一手的车市信息的反馈,直接接触产品的最终用户,都比雷军要困难得多。
以上是刘润的观点,我凝练了一下,大家自己品味。
雷军的这套亲自下场做创始人IP的打法,对于很多传统汽车、家电领域的竞争对手,简直就是降维打击,成功的概率也大大提高。
所以刘强东原话:不要跟雷军比营销,他绝对不是一般人。可能就是早早地看到了雷军身上的这层特质,东是做互联网的,对网感的理解更深,更敏锐,站在刘强东的视角上看,也许雷军就是为互联网而生的,他应该是非常羡慕的。
5、小米集团的估值
以上4点内容,虽然凌乱,但大致梳理清楚了小米增长动能的来源,便于理解雷军打法的优势,以及,论证了为什么小米的汽车和IOT板块未来可以轻松做到30%+的增速。
2025年,小米的每股收益很容易做到一块钱港币,对应现价在30-35倍PE。
这个价格当然称不上多便宜,但对一个增长动能极其强劲的企业,且正在全面起势的企业,也只能算是合理估值吧。
以33块为起点,给两年30%的增长,就能摸到60块,这个价格可能在两年之内实现。
风险在哪儿?
目前能阻止雷军的,恐怕只有特朗普了。
对吗?朋友们。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